2023太原国际通用航空博览会宣传片—运动篇
中国确实是想这些人民币在海外多一点、飞久一点。
1909年,阿根廷经济位居世界第九。积极解决债务问题,实现有利于阿恢复经济发展的债务重组。
在这段时间,阿根廷成为拉美国家中首屈一指的富国,在世界富国中也据有一席之地。在经济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阿根廷经济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它在20世纪的头二十多年里,一直处在当时的高收入国家行列,但随后由于国家战略的变化,从而深陷中等收入陷阱泥潭,然而一旦国家战略再次出现调整,又能显著改变既有状况,向着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标有力地迈出步伐。三是对外资彻底开放和贸易自由化,使国家经济命脉落入外国资本手中。对于一切市场主体的经济体来说,"中等收入陷阱"都是不可回避的规律性现象,但却可以在采取有效战略和措施下逾越这个阶段。
以1914年为例,人口780万,竟然有大小工业企业4.8万家,雇佣劳动力124.6万。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了电、电话、公共有轨车、覆盖的下水道、铺好的街道、装饰美丽的公园以及受到外国建筑影响的新型建筑物。)美国人在寻租方面的创新已传播到全球各地:致富不是靠把经济馅饼的尺寸做大,而是靠操控制度来攫取更大的份额。
(已经限制高管薪资的日本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外。(衡量不平等水平的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从2002至2008年仅提高了1.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1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的美国和英国(还有以色列)开始出现。美国更是一个反面教材。
它们愿意索取,而不是回馈。可是这是谁的繁荣? 在世界最发达经济体中,英国被称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最不平等国家,而过度金融化要为它这样的坏名声承担一定责任,它也同样要为日益严重的不平等现象负责。
收入提高幅度最大的是世界各地的精英阶层——富裕国家的金融和企业行政人员——以及大批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的新兴中产阶级。随着我们削减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网络的投入,这种不平等加剧了。流动的资本迫使工人在工资上做出让步,迫使政府在税收上让步。普通美国男性的收入(在扣除通胀因素之后)比45年前要低。
到如今,国家间的不平等要远远超过国内的不平等。可是,这种思路只是把欧洲带入了经济衰退(甚至是萧条)。不过,这种趋势并不代表普遍真理,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我曾经探访过看似已经选择了这条道路的社会。
美国自2009年以来增加的所有收入,有95%都流向了1%最富有的群体。一些国家已经做出选择来创造更平等的经济制度,半个世纪前,每10位韩国人里,只有一位拥有大学文凭,今天,韩国的大学毕业率在全球名列前茅。
同样在这些年,智利、墨西哥、希腊、土耳其和匈牙利等国大幅减少了收入不平等的现象(在其中一些国家,这种不平等的程度极严重),这表明,收入不平等不仅是宏观经济力量的产物,还是政治的产物。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共产主义崩塌,经济全球化步伐提速,国家间的差距开始缩小。
(原文载于《纽约时报》网站2013年10月13日,原标题:Inequality Is a Choice.。对欧盟内的2700万失业者而言,经济也许已经见底——即衰退也许已经正式结束——算不上是什么慰藉。) 因而,虽然说亚洲、中东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国家从整体上来说可能在逐步赶上西方水平,各地的贫穷人口仍被发展所遗忘,即便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那里的贫穷人口已经受益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些分化的社会里,富人会守在封闭式社区里,几乎和穷人完全分开,穷人的生活对他们而言几乎是无法理解的,反之亦然。高中毕业,但没有获得四年制本科学位的美国男性,比40年前拥有同等学历的美国男性少挣近40%。1988年到2008年可能见证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公民间全球不平等程度的首次降低,米拉诺维奇在去年11月出版的一篇论文中写道。
去年,美国最富有的1%人口得到了全国22%的收入。在西班牙和希腊,这个比例大约是六比一。
在美国,每四名儿童之中,就有近一名儿童生活在贫困中。因为这些原因,我认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分化的世界,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富人和穷人之间,而且还体现在出手干预分化的国家和袖手旁观分化的国家之间。
谁错过了这一切呢?米拉诺维奇发现,是生活在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地区以及前共产主义东欧和前苏联地区的人们。过去40年里,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增长了四倍多,在过去25年里,则几近翻了一番,然而,如今众所周知的是,其中的利益都归于最高收入人群了,而且,这种利益越来越集中于最高收入人群中的最富有人群。
有人说不平等是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副产品,是劳动力、资本、商品和服务自由流动的副产品,是偏爱技术更高、受过更好教育雇员的技术革新的副产品,这些话并不确实。在大西洋的两岸,痴迷于紧缩政策的观点还在大行其道:要取得繁荣,我们就得吞下这些苦涩的药丸。他出生在前南斯拉夫,著有《富与贫:全球贫富差距简异史》(The Haves and the Have-Nots:A Brief and Idiosyncratic History of Global Inequality)。虽然一些地区间的差距在明显缩小——比如,亚洲和西方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巨大的鸿沟仍然存在。
不幸的是,这一现象自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以来更加严重。从英国到德国,奉行财政紧缩政策正导致欧洲失业人数高企不下、工资不断下滑、收入不平等日渐加大。
由于在许多方面,美国经常引领世界,如果其他人也仿效美国,那么未来情况不容乐观。在许多国家,不得力的公司治理和日渐消失的社会凝聚力,已让首席执行官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按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的估计),美国规模最大的公司中,这一比率为500比1,尽管许多国家的这种差距还没有接近这一数字,但是依然要比经济衰弱前的差距级别要大得多。
近日获得连任的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和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等官员认为,欧洲的问题是庞大的福利开支造成的。30年前,美国人的收入不平等开始逐渐加大,与之相伴的是富人的税收削减,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放松。
其中最富有的1%就得到了15%。最富有的千分之一人口得到了11%的收入。这些国家内部的不平等现象当然惊人——想想19世纪20年代英格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纺织工厂,再对比19世纪90年代曼哈顿下东城和芝加哥南城的高楼大厦——但作为一个全球现象,富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到二战前后进一步加大。自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为欧洲及北美洲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他们的存在是对右翼所说的贫穷是懒惰和选择不慎的结果的一种蔑视。在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每十名儿童之中就有超过一名生活在贫困中。
不均衡的全球化还将恶果带到了全球。在全球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出现了一些最极端的收入和机会差异,这种差异在宏观经济领域引发了致命性后果。
在近几十年收入中位数得到了极大提高,而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8%的人得到了全球50%的收入。欧洲似乎急不可耐地想要重蹈美国的覆辙。